【因此,科学机构不应该对名人做科普嗤之以鼻,或只是悲叹名人造成了误解科学的情况,却无所行动。科学界应该将科学与名人的遭遇与结合视作帮助百姓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和科学思维的机会。】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Timothy Caulfield在名人参与科学传播的利与弊方面有深入的研究,2015年,他在企鹅出版社发表了著作Is Gwyneth Paltrow Wrong About Everything: When Celebrity Culture and Science Clash(《格温妮丝帕特洛全错了吗?名人文化与科学的冲突》)。演员格温妮丝帕特洛是奥斯卡影后,喜欢说三道四clash错误400。,比如2015年10月,她在自己的休闲网站刊载出一篇文章,说穿过紧的胸罩会引发乳癌。这一说法迄今并未得到科学证实。因此,她遭到了大量网友的攻击。
名人和名人文化影响着百姓与政策制定者的关系,名人(既包括科学界以外的名人,也包括科学名人)出马做科学传播,有助于百姓关注和理解复杂的科学,尤其是与保健相关的医学及其他科学。因此,科学机构不应该对名人做科普嗤之以鼻,或只是悲叹名人造成了误解科学的情况,却无所行动。科学界应该将科学与名人的遭遇与结合视作帮助百姓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和科学思维的机会。
首先,如果名人讲科学讲得不准,甚至有误导的说法,科学界得发声。不过,几十年来的传播学研究成果表明,只传播科学事实,对于受众理解科学的影响甚小。要想发生显著的影响,科学传播就必须触动受众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动机。了解了这一点,科学家就不应该只认为自己的分内事是澄清事实、纠正错误,而应该将每次传播活动都看成激发公众参与讨论的机会。如果某些名人拥有众多粉丝,而且有注重严格性、注重证据的决心,科学界就可以与他们结为盟友。
其次,科学界应投资于有望成为公众信任的名人的科学家。2008年11月26日出版的Discover(探索)杂志将纽约海顿天文馆馆长、黑人天体物理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尼尔泰森,笔者曾在科学网有博文介绍此人)选作“最有影响力的10大科学人物”之一,这绝非偶然,泰森在科学传播界的偶像地位是经过了数十年的打造才奠定的,科学界对他的成功是投了资的,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资助他100多万美元,支持他做StarTalk《谈天说星》科普广播节目,以此节目为基础,他后来做的国家地理电视科普节目才大放异彩。
第三,科学元勘学者必须十分清楚,不确定性clash错误400、认知偏差、利益驱动等因素都会使科学与政治之间界限模糊。专家们在很多问题上是意见不一的,例如乳腺癌筛查的必要性,气候变化的严峻程度及对策,政府科技投资的优先次序,等等。此外,针对转基因生物之类科学争端的社会科学研究表明,人们持有何种信念与其是否理解科学的关系不太大,与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关系却相当紧密。名人也好,科学家也好,在将科学事实与某些行为方式挂起钩来的时候,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披着科学外衣去推进其具有一定主观倾向性的议程。另外,名人的巨大影响力会型范百姓的认知,使人们觉得,在某一科学争端事项上持何种立场就意味着向世人释放什么样的信号。例如clash免流使用教程,你支持或是反对转基因标签,人们就可以定义你是哪一类的人。正因为如此,同样一些人,可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接受科学共识,但是在转基因问题上就拒绝科学共识。
最后,需要继续就名人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影响开展研究。名人文化是不会消失的。不仅不会消失,媒体还可能推波助澜,使名人崇拜的文化更形强化。不过,如果科学界愿意与公众接触并作好充分准备,则名人(包括科学名人)文化的强化无疑也将给著名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创造出更多、更频繁的机会来传播询证的、可信的科学思想。(武夷山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