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5年,随着罗马军队在奥克美纳斯战役中取得完胜,历史上的第一次米特拉达梯战争也基本宣告结束。尽管双方都对结局不甚满意,却都出于内部的纷争萌发而不得不立刻休兵。但这样的脆弱和平仅仅维持了2年时间,两国就因合约履行不到位而再次爆发第二场大规模冲突。
这场持续时间不长的第二次米特拉达梯战争,从表面上看似乎规模非常有限。但由此引申的后果却极其恶劣,并为10年后的双方第三次大战埋下伏笔。
其实早在前次战争的末期,双方分散于爱琴海两岸的军队,就不约而同的面临后方威胁。作为战胜者的苏拉,时刻需要提防在意大利本土搞事的马略党人。这些古典时代的平民主义者,不仅深刻的改变了罗马共和国军制,也非常乐于将元老院中的精英主义派系消灭。至于在各条战线上吃瘪的米特拉达梯六世,也开始面临许多本国地方派系的挑战。从本都王国的宫廷内部,到原至黑海地区的地方主义势力,都期望用乱局来浑水摸鱼。
因此,当两国主力部队纷纷从希腊半岛撤退clash 是什么软件,就立刻投入更为残酷的内战当中。苏拉的东征军要继续同理论上的同袍厮杀,米特拉达梯的西征军也必须向北进行平叛。临行前,双方还达成一个众所周知的口头协定:罗马军团从希腊东部撤退,本都人也必须将征服的小亚细亚半岛吐出。
然而,在具体的履约问题上,双方的表现也是截然不同。由于早已控制大半个希腊和爱琴海东岸,罗马人根本不在乎是否保留自己在底比斯或雅典的永久存在。只要共和国的金融和国际信用尚存,就不必在所有区域都施行军事占领。临时扩编的舰队遭到遣散,从各地募集的同盟者也打道回府。唯有2个齐装满员的军团获得保留,驻守在帕加马等地以防不测。但本都人就不愿意将全部征服所得让出。出于维持地理边界的需要,一些部队始终停留在卡帕多西亚境内,不愿意从分割半岛东西两头的哈吕斯河撤走。这种行为也势必遭到罗马内部的好事者关注。
公元前83年,负责指挥罗马留守部队的穆雷纳发现,本都军队正在进行动员和扩编。这主要是因为米特拉达梯准备对北方的科尔基斯与克里米亚半岛用兵。但在罗马人看来,却是不守诚信的东方专制君主要谋划新的入侵。加上本都驻军从未离开当初承诺归还的区域,使得穆雷纳决定对其进行惩戒性攻击。当然,罗马总督本身也有积累功绩需要,麾下士兵也渴望用战利品充实腰包。但米特拉达梯的两面三刀,无疑是最政治正确的动手借口。
于是,两个军团的罗马士兵就浩浩荡荡的进入卡帕多西亚境内,扫荡了所有依然终于本都的城镇。他们最远抵达了位于安纳托利亚山区的科马纳城,几乎瞬间瓦解了米特拉达梯大王的南方遥控指挥能力。后者却需要优先对付本国地方势力,害怕因多线作战而再次陷入惨败境地。随即就派出特使远赴罗马,向元老院控诉穆雷纳总督的违约行径。结果,罗马当局也从本土派出专员赶赴东方,告诫穆雷纳不要打破先前的协议。
但在一心建立功绩的总督看来,首先违约的恰恰是本都国王,自己的行为则是逼迫对方履行义务。鉴于总督有着巨大的地方权力,他也完全有权限做出针对局势发展的快速反应。因此,类似的惩戒行动不仅没有终止,反而在公元前82年愈演愈烈。罗马军团这次从卡帕多西亚出发,向北直接袭击了400个本都边境村庄。当本都使节赶到军营中抗议,穆雷纳则直接傲慢的予以回应:根本没有任何成文的合约被书写下来!
此时的本都主力军已完成了平叛作战,因此能立刻南下迎战,从而导致了第二次米特拉达梯战争的爆发。首批进行反击的本都军队,由大将戈迪乌斯率领,却没有直接向着罗马人所在位置开拔。作为一支偏师,他们大都由享受国王津贴的雇佣兵组成,并将目标锁定在罗马控制区的乡村。因此,当罗马人完成惩戒之余,忽然发现自己的后方也遭到了本都人劫掠。两个军团立刻调转反向,赶往加拉太地区进行驱逐。但他们没有想到,还有另一支规模更大的本都军队,正在米特拉达梯大王率领下朝自己逼近。
公元前82年夏季,罗马人终于在流经加拉太境内的哈吕斯河遭遇对手。作为小亚细亚半岛的重要分界线,该河一直是许多强权爆发冲突的起始点。就连本都与罗马的上一次战争,同样是在类似区域打响。但戈迪乌斯却始终不与穆雷纳的军团直接碰撞,而是选择扎营和构筑阵地防御。罗马人则按照直接最为传统的方式应付clash订阅账号,,同样在对面扎下营垒,并准备对本都军营发起完全强攻。然而,在所有计划得以实施之前,数万本都主力军已随米特拉达梯大王一同抵达战场。
在之后爆发的第二次哈吕斯河战役中,罗马军团将最后一次遭遇经典的马其顿方阵。这种古老而实用的密集阵战术,已经在上次战争中显出严重疲态。一旦战场所在的部地形过于复杂,庞大的方阵就容易因内部割裂而惨遭罗马剑盾的致命突击。但反过来看,无论是精锐的马其顿或塞琉古正规军,还是临时集训的斯巴达贫民与本都奴隶,都没有让军团从正面撕裂自己的阵线。因此,当战场换到相对平坦的河畔空地,罗马军团的正面劣势就再度暴露无遗。加上原本就存在的雇佣兵牵制,让指挥水平有限的穆雷纳就更加难以有的放矢。
更为糟糕的是,本都军队的真正精华是各类优秀骑兵。除了仿照马其顿模式组建的希腊化伙伴卫队,还有分别受帕提亚和斯基泰影响的不同级别具装。在有足够空间施展的情况下,这些骑兵也并不害怕遭到罗马步兵顽抗。河畔的开阔战场,更是有利于米特拉达梯军中的其他轻装兵种施展。倒是孤悬在外的罗马远征军,通常没有固定的优秀骑兵配额。因此,穆雷纳的败局就成为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依靠更好的单兵素质和军官层指挥,他们还是在撤退中临危不乱。这让他们得以有剩余力量保护半岛西部的各城市区域。
随后,米特拉达梯趁机大举南下,再次控制那些先前就臣服自己的卡帕多西亚城镇。穆雷纳的罗马当局,通常只在其中驻防自己招募的本地佣兵,所以丝毫起不了拖延作用。但本都反面自觉没有做好万全准备,并不期望与罗马发生全面冲突。因此,战争很快就由直接冲突又变为了长期对峙clash订阅账号。
到了公元前81年,罗马的使节去到半岛西北的赫拉克里斯城。通过一番许诺和游说,当地的希腊人和比提尼亚贵族都被动员起来,直接向本都王国的腹地发起进攻。在王国都城锡诺普,他们遇到了米特拉达梯留下的驻防军和庞大海军。因此,这路人马的存在也始终只能起牵制作用。不过,远在罗马苏拉和元老院已彻底厌倦了这场东方闹剧。新的命令被传递到爱琴海以东clash订阅账号,迫使穆丽娜和米特拉达梯六世都选择了握手言和。规模始终有限的第二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就在双方的保持克制中落幕。
尽管如此,这次由违约造成的战争还是对所有人都产生了影响。对于罗马而言,内部党派纷争始的重要性始终要排第一。但对方的爽约前科和暴露出来的动员能力,还是让决策层必须对东方区域有所准备。同时,许多原本会鼠首两端的区域势力,都因为米特拉达梯的野心而紧密拥抱在罗马身边。尤其当东方式君主不乐于乖乖信守承诺,这些武力不如本都的国家就更加需要罗马军团庇护。
最后,本都人自己也深感协议不能保护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原本准备暂停备战的大王,索性用大量时间对旧式军队进行罗马化改革,为的只是能有朝一日同他们决战。毕竟,除了罗马人庇护的地盘,很少能有符合他们胃口的征服对象。而没有罗马驻军的阻拦,地区内也根本找不到第二支能与自己匹敌的武装力量。仅此而言,后来的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就基本上是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