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最佳IP代理服务商- 9.9元开通-稳定的代理服务
如果您从事外贸、海外视频博主、海外推广、海外广告投放,欢迎选择我们。
让您轻易使用国外主流的聊天软件、视频网站以及社交网络等等

威尔逊网球拍clash系列详解clashx怎么添加节点

威尔逊网球拍clash系列详解clashx怎么添加节点

从去年十周年装上这个巨大平整投影布已经一年了要,我记不上来我们乱七八糟到底放了些什么。就算一开始大家一本正经说今晚看什么,结果几杯酒精下肚——

以至于有2部纪录片我连着三晚看了三遍——因为每次到后面部分就已经喝麻不记得了。

总之,反正「坚果不定期无计划遇到什么是什么」电影院就这么无组织无纪律地一年了,我没法给你们确定什么,深夜时间,你来,碰到什么是什么呗。

以下是我们找到的一篇The 50 Best Music Documentaries of All Time推荐,谢谢我们的编辑陈秋月同学辛苦搬来,要喜欢你们就存起来慢慢找来看。至于我们电影院播不播,什么时候播,真的不知道。

显而易见,《Searching for Sugar Man》和《20 Feet From Stardom》没有超级明星大腕也可以荣获奥斯卡,完全是给电影圈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也充分说明了过去的几年算得上是音乐纪录片的黄金年代了。最近出现了一波关于亚文化乐队、被遗忘的本地音乐家和身处幕后的演奏成员的电影洪流。甚至还有一些纪录片,例如《Amy》和《Kurt Cobain: Montage of Heck》,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方法去让大家了解过去半个世纪中这些最为夺人眼球的流行巨星们。 Netflix自制的音乐主题电影《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也真的很不错。另外艺术家赞助人、蓝光购买者和有线电视订户,都进一步促进了电影市场的发展。所以现在喜爱音乐的迷弟迷妹们真的可以每天过得美滋滋了。

下面我们列出的纪录片包括了一些人见人爱的老经典和一些近期出现的新作品,另外我们还罗列了一些值得更多的人关注的冷门佳片。说到这些纪律片的类别,它们几乎包含了流行、hiphop、摇滚、朋克、R&B、爵士、乡村以及民谣。综合总体来看,这些纪律片讲述了艺术形式、文化以及商业运作模式典范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这些纪录片(如果你想知道的话,还有一些额外的演唱会纪录片)可以让你充分了解某位音乐艺术家的某张专辑。那么,把下面这50个纪录片名称(外加25个荣誉提名)看作是一粒准备在今天,或是明年,或是十几年后向世人公开的时间胶囊吧。

导演Davis Guggenheim一个简单却又深远的想法让《It Might Get Loud》这部电影最终诞生:聚集三位不同背景、不同年代的吉他手来谈论他们的影响、人生观和音乐技巧。Led Zeppelin的Jimmy Page,U2的The Edge还有White Stripes的Jack White三位吉他手,还有导演Davis,在这部影片中相互聊天。他们的聊天内容平淡但又紧紧围绕着他们所演奏的乐器,并经常停下来进行一些示范。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这三位绅士淡然地谈论他们的习惯和风格,这样的画面和内容使他们的工作听起来几乎平凡。 但在他们的谈论中越来越清晰的是Page, Edge和White他们都的确在不断地追求一些音乐中形而上的、不可言说的东西。实际上他们也常常练习乐器和探索演奏的诀窍。只有这样,才能在灵感真正到来时,用手中的电吉他来创造出伟大的音乐。

对于Neil Young而言威尔逊网球拍clash系列详解,他可以很容易地延续他大热专辑《Harvest》的路子,用一些人满为患的音乐会片段和一连串类似于middle-of-the-road 的乡村摇滚唱片来填充整部电影。然而,完全相反的是,他却制作了一系列闹哄哄、极度不商业化的LP。还花了一堆钱去制作了一部将《Day In The Life》与难以置信的怪异影像相结合的艺术电影。Young的普通粉丝们可能希望从《Journey Through the Past》这部影片中看到Young在伴奏乐队的烘托下自弹自唱,或者在演出后台与他的音乐伙伴们打打闹闹的有趣片段。但Young的铁粉却知道,如果光凭这些肯定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这位七十年代最伟大唱作人的独特心态。除非你也亲自参与了这次“Journey ”。

摇滚乐的根源通常可以追溯到布鲁斯,民谣和乡村音乐。但通过观看号手队队长Louis Prima与他的歌唱家爱人Keely Smith以及萨克斯手Sam Butera一起在拉斯维加斯舞台上所做的演奏,可以容易地了解到摇滚show到底可以做成什么样子。Don McGlynn的《The Wildest!》是一部简短而粗略的纪录片,里面留下了许多关于Louis Prima和Keely Smith婚姻动荡的重要信息,以及Louis在20世纪中期波澜不惊的命运。但这部纪录片同样也解释出了Louis Prima在Night Club的表演为什么会令人如此想随着他音乐的节拍拍打晃动威尔逊网球拍clash系列详解,。你要知道,即使是像Frank Sinatra这样的娱乐巨星,也会在深夜默默停留,在Club观看Louis Prima的表演并偷偷做下笔记。

Terry Zwigoff在开拍这部关于无名蓝调音乐家Howard“Louie Bluie”Armstrong的纪录片之前从未接触过电影摄影机。但是因为Zwigoff觉得他想表达的主题值得被人看到和听到,所以他放弃了原先仅仅为Louie Bluie写一篇杂志文章的想法,而用他的一生积蓄来拍摄了这部影片。这绝对是正确的选择。正是因为Terry Zwigoff拍摄了这部伟大的纪录片,日后才有了《Crumb》、《Ghost World》、《Bad Santa》这些作品的诞生。《Louie Bluie》这部电影保留了一位音乐家的动人故事和曼妙音乐,否则像Louie这样的音乐家可能会在roots-music的浪潮中被人渐渐遗忘。

录音师Tom Dowd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Atlantic Records工作,并以技术怪才之名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他可以解决像John Coltrane和Ray Charles那样不同寻常的艺术家在技术方面提出的种种难题。 Mark Moormann的纪录片涵盖了Dowd职业生涯的高度,这意味着它实际上是一部1950年至1980年的流行音乐简史。但这部电影也可以称作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录音艺术介绍。

Bob Dylan过去总是嘲笑与他同一时代的格林威治传奇人物Phil Ochs写的抗议歌曲太过具体而让人没有想象空间。 但正如Ken Bowse所说的那样,时代与自身的价值有着紧密的联系。 现在听那些最早的Phil Ochs的专辑就像阅读一份旧报纸,或者就像从新兴文化战争的前线收到了一副急件。Bowser的电影描述得非常好——在Phil Ochs之后的摇滚唱片导向也很有趣:作为像圣经一样开天辟地的尝试,创造出了一种融合流行、古典和传统民谣的全新声音。Ochs的职业生涯在他自杀后戛然而止,《There but for Fortune》这部影片拾起并且追溯了他生命故事中的累累伤痕。

身兼派对动物和音乐天才的名号、同时有着天使般的声音和魔鬼般的性格的Harry Nilsson被音乐界大多数评论家评价为对他自己的潜力所知甚少。 然而John Scheinfeld的纪录片《Who Is Harry Nilsson》却用了太多假惺惺的“Isn’t a pity?” 来叙述 Harry Nilsson的故事。导演在影片大部分时间中使用了足够令人信服的目击者采访和档案镜头来争辩,Nilsson不仅仅是一个有着一推破事和把他那些名人朋友全部熏陶成人渣的人。 如果单从《Who Is Harry Nilsson》这部影片来看,他们把Harry Nilsson刻画成了一个太放浪不羁以至于无法一帆风顺地走过一生的音乐家。

这个标题是就是第一个表明这部关于LCD Soundsystem有史以来最后一场演出的纪录片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演唱会纪录片的证据。导演Dylan Southern和William Lovelace也没有试图制作出一部关于聪明又幽默的舞曲英雄James Murphy和他的乐队的衍生纪录片。相反,他们交叉剪辑了LCD的最后一场演出和Murphy的日常生活(紧接着告别演出之前和紧接着告别演出之后),并让Chuck Klosterman参与了一个详细的采访,以便为这部纪录片填补一些背景的细节。但真正成就这部《Shut Up and Play the Hits 》的却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当成千上万的人们在2011年聚集在Madison Square Garden以观看LCD最后的谢幕演出,这就成了那些指责流行音乐太没有灵魂以至不能让人们受到伍德斯托克时代摇滚乐所给与的那种触动的言论最好的反击。

在 Rush的鼎盛时期,这支加拿大三人乐队受到了他们粉丝们的热烈追捧,却承受了来自摇滚界的巨大斥责。 虽然崇尚Rush早已不再是一种背负着罪恶感的快乐,但在Sam Dunn和Scot Mcfadyen的《Beyond the Lighted Stage》中,这件事还依然还算是谈资。但这显然是对这部纪录片好处满满,因为Geddy Lee, Neil Peart和Alex Lifeson在影片中不仅仅知识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还在此基础上辩护、驳斥了那些说他们过于自负,然后变得太政治化、太软弱的指控。实际上,他们都是聪明,诚实,体面的人,无论他们的粉丝是否愿意继续追随他们,他们总是朝着最富有成果和令人兴奋的方向前进。 这种完整而富有艺术性的呈现,甚至可以让不是Rush粉丝的观众都可以充分地了解Rush的人生。

正如任何音乐界的粉丝都知道的那样,事前预测,或甚至只是理解为什么一些艺术家能进入主流世界,而另一些艺术家却只能成为小众话题这都很困难。Ondi Timoner的《Dig!》通过两支20世纪90年代西海岸alt-rock乐队——Dandy Warhols和Brian Jonestown Massacre的不同命运来解释这个问题。 两支乐队的成员都表示Timoner夸大了实际的冲突以制造纪录片的戏剧效果。但这部纪录片还是颇具真实性地探讨了有关不羁的个性与商业化之间的妥协。 无论有没有过分夸大,影片制作者们和乐队成员们可都很了解该如何吸引和满足他们的支持者和他们的缪斯。

Riot grrrl的灵魂人物Kathleen Hanna的生活简直可以说是太丰富了。你不知道应该关注她作为活动家的那一面、还是音乐家的那一面,或是她因为健康问题而职业生涯受到牵制困扰的那一面。Sini Anderson的《The Punk Singer》解决了这一切,它表现出了一个不断创作的当代偶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健康斗争过程,同时也讨论了Hanna与Beastie Boy Adam Horowitz的婚姻是否削弱了她的女权主义这一问题。 Anderson也频繁剪入了Bikini Kill、 Le Tigre和 the Julie Ruin的精彩镜头。观众们也许可以对Kathleen Hanna的政治观点抱有别的看法,但你必须得承认她对现代音乐的贡献的确被是被我们低估了。

在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切断与古巴的大部分文化经济交流之后,许多古巴音乐家失去了他们在 Havana鼎盛时期在俱乐部门前排起长队的国际听众。 美国吉他手威尔逊网球拍clash系列详解clashx怎么添加节点、roots-music爱好者Ry Coode与几位古巴音乐家共同进入录音室录制专辑,还到欧洲和美国参加了一些中小型音乐会——这都被德国导演Wim Wenders记录到了镜头之中。 这部荣获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同时也揭露了古巴在Castro的统治下的生活情况。这个国家是这样的与国际社会脱轨,而导致艺术家们拥有这么饱经磨炼的艺术作品,却在那个时代被紧紧困住。

在Hendrix去世的几年之后,三位电影制片人 (包括《Legendary Folk》的制作人Joe Boyd和《Future Saturday Night Live 》的制作人Gary Weis)通过他们回忆重述和重要的现场表演片段的重放,向吉他手表达了沉重的哀悼。之后的纪录片里,制作人们讲述的故事和Hendrix的歌曲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当然纪录片里还讲到了Hendrix的一件轶事——他在Harlem表演的时候,异常激动地演奏了一首12分钟版本的《Machine Gun》。Jimi Hendrix生前并不认为这部拍摄他自己的纪录片将会是世上最伟大的摇滚纪录片之一,因为这部纪录片出世的时候实际上还只是摇滚纪录片这一类型的影片刚刚萌芽的状态。但对于并不太熟知Hendrix并想了解他的人来讲,你最好还是从看这部纪录片开始吧,至少要比看他那些最近释出的传记片要好得多。

的确有很多纪录片和剧情片把目光聚集在了The Beatles身上,但却没有一部电影会比Ryan White拍摄这部片子更加出色。Ryan White在这部电影中把目光全都聚焦在了The Beatles的乐队经理Freda Kelly身上。当全世界都被John, Paul, George和Ringo这几位音乐天才和时代巨星所牵动的时候,Freda正是那位在他们身后默默付出的人。她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确保每一位粉丝的来信都能够得到回复。如果说把这四位巨星比作Hamlet的话威尔逊网球拍clash系列详解,Freda就是他们身边的Rosencrantz (也有可能是Guildenstern) 。她就坐在那一张小办公桌前,目睹并且陪伴了四位巨星多年来创作上和性格上的巨大改变。

原本只是打算随便记录记录一下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和蒙特利流行音乐节, Bob Seaton的纪录片《Festival Express》却越拍越长,一不小心就拍了超过几十年的时间。然而比导演付出的时间更为珍贵的就是这部影片因为一再延期而拍下的珍贵素材了——它记录下了Janis Joplin, Buddy Guy, the Flying Burrito Brothers这些已故的伟大音乐人宝贵的演出片段。在1970年乘火车穿越加拿大的旅途中,Bob拍摄了一个摇滚音乐节的片段。这个片段记录下了一些开始成名而忘记初衷与粉丝乱搞的邋遢音乐人,同样也记录了这些音乐人快接近创作的巅峰,多亏了常年的旅行和不断增长的老练的写歌技巧。《Festival Express》这部电影就像是记录伟大乐队巅峰时期的传记书的第一章节。

Murray Lerner因为经济和法律问题不得不将他1970年在Isle of Wight音乐节上拍的纪录片拖延了27年才发行。这部电影只得尴尬地处于《Gimme Shelter》的暴风之下和《Woodstock》的阳光之间。除了拍摄了Jimi Hendrix, the Who, Free, Jethro Tull, the Doors以及其他音乐家无比精彩的演出之外,《Message to Love》这部纪录片还拍摄下了在音乐节期间,一些激进分子为了反对音乐节组织者的圈钱行为对场内规则进行破坏的行为。所以这部电影最终呈现出的就是一方面那一代人变得激进无比、勇敢地要求他们没有获得的权利,而另一方面他们最爱的音乐家们尽其所能地用音乐娱乐他们并要求他们好好挣钱、生活下去。这是一部表现紧张时局的电影,其中不乏Leonard Cohen这样的大明星竭尽所能把群众们向更好的方向引导这样的片段。

Chris Wilcha在1990年之后为Columbia House工作的期间拍摄的日常影视记录虽然并没有明确指向某个乐队,但是这依然是部揭露大型娱乐公司如何向反复无常、毫无主见的年轻一代售卖流行文化的经典之作。在另类摇滚风格兴起的时候,Wilcha当时正在大名鼎鼎的“eight CDs for a penny”唱片俱乐部市场部门工作。他亲眼看到他的老板如何在办公室里耸耸肩,大手一挥让二十来号员工想出能让年轻一代想购买他们产品的办法。《The Target Shoots First》是一部粗糙的影片(它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用便携摄像机拍摄的,并没有什么成熟的制作手法),但它却真诚无比地揭露了那些试图从伟大音乐中获取金钱的某位让人无比失望的行为。

Doug Pray的纪录片主要纪录了上世纪90年代早期西雅图Grunge音乐的盛况。一位西雅图当地记者总结出了这部影片的总体命题——“当你从内部看到一场流行文化革命时,你会意识到整个事情是多么愚蠢。”因为25年前alt-rock音乐的爆发这这次事件有着相似之处——那些优秀的音乐人很难享受到自己的成功clashx怎么添加节点。因为在那些艺术系成功不久之后,一些专做盗版的公司也追寻而来,窃取他们成功的果实。《Hype! 》记录了下了这些的全过程。还记录了西雅图的文化创造者如何为这座快速发展的城市提供了国际化的创作氛围,而后又如何惋惜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因为太多好与不好的关注而毁于一旦。《Hype!》这部影片还包含了一些Mudhoney, Pearl Jam和Nirvana的片段,我敢保证至少这些东西是完全的正版。

Brett Morgen用了制作《Kids Are Alright》这部电影的方法以在这部摇滚纪录片中来构建他对Cobain形象的重塑。他将这位浪漫而富有少年心气的超级巨星的每一份素材渐渐拼贴在一起,而终组成了一副完整的画像。并将那些青少年般的焦虑情绪在电影中转化成了铂金销量的唱片。而这部电影的转折点就是在Morgen延续了Cobain在大众脑海中的老影响的同时,他还用Cobain的私人日记、画作、录音文件(包括了语音记录和demos)和他的家庭影像填充了平时大家没有注意到的Cobain的那一面。这部电影对于那些Cobain的铁粉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因为这可以让他们了解到Cobain的一些隐私内容。而对于那些并不是Cobain粉丝的人,也可以从这部影片的蒙太奇中看到Cobain从一个大胖小子到摇滚巨星的成长。而不是像其他的影片那样,只是对Cobain表达绵绵无绝期的致敬。

鲜有音乐人拥有如Scott Walker一般奇妙的职业生涯。出身俄亥俄州的童星,搬去英国,作为Walker Brothers的成员60年代以喜怒无常的流行音乐掀起热潮,70年代早期投入乡村摇滚,70年代后期至今则专注更加先锋派的音乐。Stephen Kijak这部《30th Century Man》以连续镜头下的档案与Walker工作时的新影像描绘出一位无法解释自己所做之事的缘由,却不由自主完成脑中宏大音乐构想的男人。

事实证明有时正是相对陌生的导演才能拍出最棒的音乐纪录片。《A Band Called Death》是一部令人满意的,近乎史诗级的作品。它讲述了三位非洲裔美国人70年代早期在底特律组建原始朋克乐队的故事。影片描绘出Bobby, Dannis和David Hackney遭受的各种歧视他们的有认为黑人音乐者就该从事节奏布鲁斯音乐的人们,也有认为他们的音乐粗糙的乐界人士。电影也切入了死亡乐队消失后成员个人的故事,还包含反转的第三幕,新一代的案卷管理人重新发现了哈克尼的唱片。《A Band Called Death》再次表明,每一支拥有才华却仍苦苦奋斗的的团体,如果他们拥有足够的独创性且充满激情,其作品终有一天会得到认可,尽管这可能会花上好几十年。

福音音乐自身便是一种集表演与录制于一身,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主流存在的亚文化。George Nierenberg的《Say Amen, Somebody》用其他导演对待一流乐队或标志性音乐的那般严谨态度讲述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与人物。更为重要的是,George Nierenberg沉醉在这些资深歌手们的欢快表演中,表明其之所以成为美国音乐史上重要一章的缘由。Roger Ebert赞赏《Say Amen, Somebody》展现出的精神,称其为“自己看过最愉快的电影之一”。

Les Blank关于Leon Russell的纪录片历时40年终于在影院上映,据报道首要原因是电影的主人公不喜欢导演对两年间收集的镜头的处理。影片既是一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俄克拉荷马州纳什维尔的生活的记录,也是根源摇滚迷的最爱。它将Leon Russell描绘成一位可憎又物质的音乐交易的化身。而影片也包含拉塞尔和他伙伴火热的表演,总体来说它是对70年代早期美国的一副敏感而巧妙的素描。谢天谢地Russell最终同意影片公开——尽管是等到Blank去世之后。

在大部分时间沉迷拍摄烂片的60年代结束后——这一时期摇滚音乐整体成为了代表时代的声音——Elvis Presley在60年代的最后在商业与风评上翻盘,迅速跻身拉斯维加斯收入最高的表演者。拉斯维加斯猫王的名声并非最高,所以这一部隐秘拍摄的纪录片便发挥作用,修正人们对猫王的传统认知,展现出他定居内华达也一如既往,持续追求自己自1968年起一直坚持的 “回归本原”的乡村摇滚。电影描绘出70年代务实的摇滚之王形象,他更加放松,更为有趣,有更多缺点,但也能够聚集起背后最凶狠的音乐人搞破坏。

Morgan Neville对这些伴唱歌手的致敬里可有太多东西了。《 20 Feet From Stardom》简直称得上是一节历史课,挖掘出了活跃于Rolling Stones的《Gimme Shelter》和David Bowie的《Young Americans》中的声音。它同时也是一份生活的实践报告,让我们了解到伴唱歌手如何维持生计。还在后来的影像中,这部电影又向观众抛出了音乐行业是否边缘化了富有才能的女性音乐人(尤其是黑人女性)这一疑问。在那个年代,音乐行业常常将这些优秀音乐人塑造成“性感的灵魂伴唱”这一刻板形象,而永不给她们单独出道的机会。《 20 Feet From Stardom》这部影片主题尖锐而有见地,内容中也穿插了不少经典歌曲。这也就不奇怪它成为少有的夺得奥斯卡的音乐纪录片之一了。

一个纪录片导演以一个Wilco乐队从诞生再到历经各种动荡与混乱这种栽植式的手法是很少见的。故事始于大约2001年,Jeff Tweedy 开除了一个主创成员Jay Bennett,与此同时,他所属的Reprise厂牌,缩减了他们的预算,理由是他们创作的音乐是滞销音乐。Sam Jones 引人注目的黑白电影的视觉表现和这种客观的记录距离,既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又是一朵在各种危机面前芬芳馥郁的花朵。而这部影片带来宽慰的时刻是Wilco乐队在新的唱片公司Nonesuch(Warner Music华纳音乐集团众多子公司之一,当中也包括Reprise厂牌——这意味着,Wilco 凭借这张专辑,在同一个公司获得了两倍的报酬)。发行第4张专辑LP Yankee Hotel Foxtrot 时,被世人称为独立摇滚的巨作。但是此影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恰逢Tweedy & Co公司面临那么多有潜力的音乐而不知所措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给它签支票了。

别的不说,光是时尚摄影大师Bruce Weber拍纪录片已经足够有噱头了,何况他拍摄还是伟大的爵士乐手Chet Baker,运用组合的镜头表现Baker 在生命的尽头时干瘪衰竭的状态与之年轻时俊朗迷人的模样进行赤裸又强烈的对照。Lets Get Lost 完整地回顾了Baker爆红的音乐事业–与朋友们以及爵士音乐爱好者共同诠释了像My Funny Valentine和But Not for Me这些让他一炮而红最终收录在他的专辑里具有非凡意义的歌曲。相应地,也将他对的沉溺,以及不断在自卑中徘徊复杂的自我曝光无疑。这样一个丰富有层次感的影片不仅对这个忧郁的浪子艺术家表达了爱,在这些漂亮的照片背后的现实,又发人深省。

拥护这种破坏与不安稳特质的艺术家,并认为这样子更真实,也许是因为粉丝们对偶像破坏性的推崇高于其创造性。至少这样一个观点也是Jeff Feuerzeig 拍摄关于Daniel Johnston的故事所想要传达的。Daniel Johnston是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唱作人,虽然他创作了一些奇怪且优美的音乐,但对于家人和朋友而言他也是负担和危险。毫无疑问, Johnston的音乐抓耳又迷人,还透露出充满孩子气的新鲜感。但《 The Devil and Daniel Johnston》还是旨在告诉大家“

尽管本片续集更为叫好,那也丝毫不影响Penelope Spheeris的LA制造第一的影片。最开始的这部片子为整个系列设定好了基调,用直白的粉丝访谈和一些后台日常现场的镜头来平衡粗糙的演技(Black Flag, X, Circle Jerks, and Fear和其他人)。Spheeris 察觉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微妙的连接,是那种相互地共生地毁灭。从历史的角度讲,这部纪录片的地位如同它所记录西海岸朋克的新盛时期在其音乐史上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它尖锐地表达了挫败与忧郁。

近期掀起的一股热潮是关于明星背后的无名英雄们的文档,Danny Tedesco的The Wrecking Crew正是向这些给60年代的流行音乐与摇滚音乐带来革命性声音,并给Frank Sinatra与 Byrds的鸿沟架起桥梁的Los Angeles studio 的音乐家们致敬。Tedesco知道,这些人们终其一生将在给(许多明星们)唱片的录制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使默默无闻的琴手变成百万富翁,再到辅助Leon Russell 和Glen Campbell快速地站在了舞台中央备受瞩目。这些过程不仅诞生了伟大的音乐,同样也碰撞出一些轶事,其中就包括A Taste of Honey, Wichita Lineman, 以及 Good Vibrations 这些非凡歌曲的来源。这部电影同样也是一个善意的提醒,在这个被歌手/作曲家/制作人/天才的头衔充斥的时代,音乐是一个需要协作完成的艺术形式。

在1958年,摄影师Art Kane将57位著名的爵士音乐家聚集在Harlem拍摄了一张声名显赫的照片。这张照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囊括了美国艺术界的过去和未来。Jean Bach这部提名奥斯卡的纪录片《A Great Day in Harlem》使用了家庭影像镜头来讲述了关于拍摄这张照片的整个故事。这其中包括了拍摄这张照片的主意从何而来,以及表现了爵士音乐家们复杂而丰富的人物性格。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在大多数时间就是让观众们看看诸如Count Basie, Dizzy Gillespie, Thelonious Monk, Gerry Mulligan, Sonny Rollins, Charles Mingus, Gene Krupa和Marian McPartland这些巨星鼎盛时光的模样。

Julien Temple的那部在1980年拍摄Sex Pistols的电影因为太过于混乱导致收到了大量的批评。但在20年后,他用更大的叙事和更宏伟的视角卷土重来,重新讲述了Sex Pistols的故事。《The Filth and the Fury》这部影片肯定了导演在20年前提出的问题依然还是Sex Pistols的主要矛盾。但Temple不再执着于叙述英国反乌托邦时期的那段背景,而是更多地讲到Sex Pistols团体内的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也更加肯定了Sex Pistols的创作和他们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你要知道,你是不可能跳过Sex Pistols来了解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摇滚革命的。看看这部《The Filth and the Fury》吧,相信你会了解这段历史。

Amy Winehouse的死讯简直太突然了,她留下了本世纪初最好的唱片之一 (《Back to Black》)。以及一系列让大家令人不知道答案的疑虑。Asia Kapadia的纪录片赞扬了Winehouse在本世纪还能传承old-school R&B的灵魂所在。但最为重要的是,Amy本身就是一个引子——让大众把目光都聚焦在了歌手们药物滥用的问题上(这也关系到媒体和音乐产业对年轻明星们的剧烈影响)。这部电影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场悲剧的诞生是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吗?是不是所有与Amy有关系的人,包括观众们,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在这场悲剧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在Amy的故事中最让人心碎的是,这部电影揭开了我们并不了解的Amy的真实一面。那些无良媒体报道的无中生有的消息,真的该从此消失。

正是Madonna无与伦比的自我意识让这部《Truth or Dare》如此带劲。 Madonna当然知道自己在摄像机前的一举一动会被粉丝和评论界反复勘察评价。而Madonna在这部电影中的表现却抹去了她私人生活和公众形象之间的界限。她会在台前表现地性感而极具攻击性,而在后台也和她的gay伴儿们聊聊一些关于性的话题。她还让Keshishian保留了她保守的男友Warren Beatty对她暴露服装的批评,以及她本人对于Kevin Costner和Oprah Winfrey的嘲讽言论。她在与她的老朋友、家庭成员们相处时也会表露出尴尬,因为他们还记得她曾经还只是一个底特律工薪家的庭小孩。为了回答观众们对于“Madonna是谁”的提问,这整部电影显然都被Madonna自己精心安排过了。

因为这支流行重金属一直在追求他们摇滚明星的梦想,Anvil!几乎变成了Spinal Tap电影的原型。但这部电影也有有趣的一面——每当导演想在某些片段表达一些深意的时候,Anvil主唱Steve “Lips” Kudlow总是可以天真烂漫而无比滑稽地曲解导演的意思。从一种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讲的是这个关系紧密的乐队不断地投入一些没有什么收益的钱在公司和制作人身上,而这些人其实并不怎么关心乐队的发展。但用更为积极的眼光来看,Anvil!至少像个真正的明星那样有了自己的世界巡演、发行了专辑,还有了自己的一票粉丝。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这部影片中看来,是那么的伤感,而又那么的宝贵。

Tony Silver拍摄的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主要聚集于1980年纽约市涂鸦艺术家的崛起,以及他们与当局和此起彼伏的斗争。 但为了将这次涂鸦之争拥有更大的叙述视角,Silver还加入了霹雳舞者们用舞蹈的方式传播hip-hop文化的镜头。然后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正能量的表达——年轻、贫穷、住在市中心的纽约人正用贫乏的资源来表达他们自己。 1983年,《Style Wars》开始在电视上播出时,美国各地不同背景的孩子们都受到片中的舞蹈和说唱文化的启发和影响,并渐渐开始自己摸索和成长。

在最近几年,Metallica公开表示他们对于让电影制作人Joe Berlinger和Bruce Sinofsky记录下他们在2003年制作专辑《St. Anger》全过程这件事有点后悔。但这支乐队的开诚布公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算是一个不错的礼物。因为他们终于有机会来深入了解一个拥有数百万美元资产的重金属乐队是如何花费时间和金钱来制作一张专辑的。至少在《Some Kind of Monster》这部影片中看来,许多Metallica的行程似乎只是为了让一切都能运转起来,即使这意味着他们的长会只是在讨论一首歌的鼓点是不是够 “stock”。结合音乐界对《St. Anger》毁誉参半的评价来看,这部影片作为唱片制作全过程的记录,解释了乐队很难做好专辑的原因——他们每天都要承受着来自内外的巨大压力。

爵士钢琴家Thelonious Monk被他的同辈们所深深地钦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总是对旋律非常敏感,同时他还有着高超的即兴创作水平。Charlotte Zwerin的电影《Straight, No Chaser》是围绕1967年德国电视节目《Monk》的思路来展开拍摄的。但原作仅仅只是讲述了Monk在舞台光芒四射的演出和他所获得的荣耀。而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精心加入了这位钢琴师的旧图片和对Monk家人、同事的采访。这部电影试图去弄明白一位看似陷入迷途的音乐家是如何每次都能让音乐作品达到他目标要求的。讲述Monk那些关于灵感、上瘾和怪癖的故事有很多。但很少有人能对这位陷入困境的天才有着如此亲密的观察和表达。

因为Martin Scorsese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老是和Robbie Robertson私下在一起玩儿,他就给这位乐队的主创兼发言人看了很多《 The Last Waltz》的片段,让他把他巡演中的困苦都写进他的唱片里。这或许有些不妥,但那只是一部伟大摇滚纪录片中的小小瑕疵。乐队也都很听Scorsese的线年代的名流——包括Bob Dylan, Joni Mitchell, Eric Clapton, Neil Young (还有,呵,Neil Diamond)来助场。但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看起来仍然像是一部极具风格的个人电影。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拍摄他自己的一些音乐英雄,并在San Francisco concert hall (the Winterland Ballroom) 举行了这场所谓的告别音乐会。在这个宛如仙境的地方,保存下了上一代最好的文化中的一部分。

所有关于the Who或者the Stones的——从最伟大的传说到最微小的轶事,粉丝们都肯定了如指掌。然而Malik Bendjelloul的这部《Searching for Sugar Man 》这部纪录片却避开了那些脍炙人口的伟大艺术家的名作,而去探索了一位你只能在破旧唱片店才能digging到的无名佳作。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神秘的叫Rodriguez的人,一个基于底特律的民间灵魂歌手的歌曲作者。在那个谁都无法完全掌握广播信息的20世纪70年代,Rodriguez莫名其妙地成为一个英雄——在南非成为了一个反对种族隔离的积极分子,即使他从来没有去过那里。Bendjelloul收集了关于Rodriguez是谁以及他发生了什么的传言,然后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沿着所有线索出发,想寻找到关于Rodriguez的真相。然而他们最终却发掘了一个关于流行神话的动人故事和唱片业的变迁。最重要的是,他们了解到了那些伟大的旋律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记录、传承下来的。

对于某些艺术家的铁杆粉丝来说,看关于他们的纪录片会让人沮丧。因为在影片中往往对他们评价太多威尔逊网球拍clash系列详解,而对音乐的呈现太少了。这对于《The Kids Are Alright》这部纪录片来说却不是问题。Jeff Stein为the Who撰写了很好的采访方案。这部电影中访谈片段是短暂的并且通常是有趣的(后来伪纪录片《摇滚万岁》也对此进行了模仿),素材的多样性使音乐会形式电影的单调性最小化。这部电影有这样一个简单、有用的结构,令人惊讶的是,更多的以音乐为主题的非虚构电影不仅仅是复制它。Stein大部分电影都是不走寻常路的——让其中最有活力和视觉导向的老一套英国摇滚乐队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

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关于hip-hop早起发展的纪录片了,有些是讲的hip-hop发展史的概述,有些是着重讨论hip-hop发展中的某个特殊时间点。但是Kevin Fitzgerald的《Freestyle》这部影片的运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讨论了Rap的根基——Rhyme。这部电影在大量激动人心的battle之间,穿插了Roots,Jurassic 5和Mos Def以及其他艺术家他们对于Freestyle这种即兴表演形式的看法。这些看法包括了Freestyle是否是他们音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表演中添加Freestyle是否能赢得现场观众更多的赞誉,以及用Freestyle的方式创作是否能在最终得到更为绝妙的歌词。显然这些艺术家对于以上的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通过所有的这些关于灵感与态度的交流所传递出来的信息,Fitzgerald的这部作品甚至能让并不了解hip-hop文化的观众都能了解到每位hip-hop艺术家风格的细微差别和hip-hop文化的独特魅力。

Bob Dylan是早期格林威治村民谣艺术家里最具风格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人之一。但是等到D.A. Pennebaker一路跟随Bob Dylan完成他的整个欧洲之行并拍摄了这部《 Don’t Look Back》,Bob Dylan的形象不再那么个性分明了起来——他变得更加神秘、难以理解。 Pennebaker在片中展示了Bob Dylan挖苦记者的片段,不仅如此,Bob Dylan还同样藐视他同代的艺术家们,并用抽象而富有诗意的新音乐类型屡屡在现场挑战观众的审美。此外你还应该知道所有的流行和摇滚明星——从Madonna到Bono都对这部讲述Dylan故事的《Don’t Look Back》非常着迷。所以不管是他们的歌曲还是他们自己所塑造出的公众形象,都在有意无意地向Dylan在本片中的“示范”所靠拢。这部电影就像是为如何成为一个摩登名流画下了一张蓝图:你必须得充满傲慢而且善于讽刺。

尽管这部影片因展现奥德蒙的骚乱及发生在音乐节舞台前的谋杀而知名,但于《Gimme Shelter》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却并不只一个瞬间。Maysles, David Maysles和Charlotte Zwerin跟随the Rolling Stones横跨美国,1969年美国充斥着暴力,他们记录下了环绕在关爱贫穷人民的富人乐队身边的奇景。影片是电影工作者对反主流文化英雄受到时代的狂热激励,并试图——但通常没能——让它触手可及的沉思。《Gimme Shelter》中也包含滚石乐队的激情表演,画面展现的信息之多,甚至像是一篇关于20世纪60年代末文化风潮变化的电影论文,而不仅仅只是一部展现其时代精华的摇滚纪录片。

如果你还对打碟机是否算得上是真正的乐器心存疑虑的话,那你真该看看Doug Pray的这部纪录片!这部电影深层次地挖掘了关于打碟和采样的发展史和背后的文化。在hip-hop文化发展的最初,GrandMixer DXT, Jam Master Jay还有 Double Dee & Steinski这帮人常常把唱片播放机用作打击乐器和制造hook的设备,可以说他们不做发明家真是可惜了。《Scratch》紧接着又讲述了DJ Shadow和DJ Qbert那样的打碟技术更为高明的先锋艺术家们的故事。这部电影对于那些并不了解打碟文化的人来说,算是一本入门书。此外,它依然是一部精彩绝伦的表演秀收藏集,你可以看到这些打碟专家们是多么地富有创造力——他们的手就像所有伟大吉他手的手那般灵活和充满技巧。从根本上来讲,《Scratch》达到了一部伟大音乐纪录片所应该达到的标准——它不仅仅深入地理解了它所记录的东西背后沉重的文化内涵,它还能让任何不了解这种文化的人对此沉迷其中。

Jonathan Demme的这部音乐会纪录片几乎没有什么采访,也没有试图将《Talking Heads》中的音乐与此联系起来。但这还是算是一部纪录片,毕竟这部影片是以现实为基础且有较为完整的叙事结构。作为乐队的灵魂人物,David Byrne对the Heads 1983年的巡演提出了一个高度概念化的舞台秀。他预想在第一套布景中,最初全乐队只有他一个人出场,而在他每唱完一首歌之后,会多出场一位成员。在第二套布景中,他的策划是他每唱完一首歌,就会出现一个道具或一个引人注目的视觉元素。所以Demme的任务就是让这些设计好的变化变得夺目起来,以便凸显出Byrne的想法是多么的标新立异。此外,他还追踪记录了这场演出对于音乐家们的反作用和影响。他把每位音乐家都塑造成了他剧情片里富有个性的角色一样。撇开音乐和那些政治运动不说,《Stop Making Sense》这部电影简直就是上世纪80年代和《Talking Heads》一样酷的存在。而且从影片风格上来讲,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运用的技巧将会永远地影响音乐会纪录片这一类型影片的发展。

因为主流媒体总是认为重金属音乐不如朋克摇滚那么“cool”,Penelope Spheeris的衰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有时会被被更喜欢风格更为尖锐的第一部的人们所忽略。但是实际上,《The Metal Years》这部影片却显然比其他两部更有深意。它描绘出了一幅关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落大道悲惨却又真实的画像——那些超级明星和想成为超级明星的人在那里的生存状态。 Spheeris拍摄下了那些富有却深陷自我厌恶的乐手(比如W.A.S.P. 的吉他手 Chris Holmes)和前赴后继做着巨星梦的人们的素材。此外,她还记录下了对这两个阵营都有涉猎和热爱的粉丝们的谈话内容。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很令人深思。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当一种物质至上的文化遇上了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文化,它们相互碰撞,而终所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

有时候真的很难想到《Woodstock 》除了代表上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标杆之外,它还同时代表了理想主义政治、公共精神和那些使人振奋的音乐。但是导演Michael Wadleigh并没有将《Woodstock 》打造成一个可以陈列在博物馆的精美物件,而是运用了真实报导的方式记录下了Woodstock的全程活动。所以每过十年都有偷懒的记者和纪录片工作者“借用”Wadleigh的这部影片来介绍和总结婴儿潮一代。总的来看,《Woodstock 》这部影片通过Jimi Hendrix, the Who, Sly & the Family Stone等等这些巨星的表演串联起了整个叙事。而编织在其中的当然就是那些在偏执和压力下的疯狂年轻人们——用父母教给他们的最好的部分,再加上滥交、致幻的药物以及整耳欲聋的摇滚乐——去创造属于他们的时代。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